《山楂树之恋》是以静秋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
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
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报名参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
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那个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
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L省文艺”。
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她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如下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
。
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
后来,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
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伤痕》的编辑,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
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
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参与写完《致命的温柔》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帖,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
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今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山楂树之恋》。
第二部分正文
第2节:山楂树之恋(1)
第一章
七四年的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的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学生使用。
学校领导的野心当然还不止这些,如果教材编得好,说不定整个K市教育系统都会使用,又说不定一炮打响,整个L省,甚至全中国的初高中都会使用。
到那时,K市八中的这一伟大创举就会因为具有历史意义而被写进中国教育史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