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一日,上海已经听到了炮声,共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淞沪保卫战的态势自然形成。
事实上,整个江南平原,国军能够控制的,也仅有上海这个孤岛。
蒋先生对淞沪的重视,是多方面的。
有历史的渊源:上海是他当年的发迹地,国民党政权,一直就靠着东南财富的培养。
有现实的利益:上海的战略物资,军队还没有抢运完。
有战略的考虑:英、美的巨大投资,集中在上海,利害相同,可望获得英、美的军事干预。
所以,蒋先生和经国,离开奉化以后,来到上海,且亲自布置淞沪战役的防务。
上海的防御工事,远在徐蚌战役发生的同时,已着手进行,工事摹仿四平街的规模,由钢筋水泥筑成主堡,每一主堡,有地道相连,机枪阵地之外,储有粮草弹药,由此外伸,是长壕,壕内可以行走吉普车,作通讯传达之用,壕沟辅以钢板电网,还有竹签、铁藜。
第三道防线是木城,木城起自江湾,到北站、西站、龙华黄浦江边止,整个上海都围在里面,为了拱护木城,又是大小碉堡和电网,是为第四道防线。
依陈毅的统计,国军的工事,依外围阵地、主阵地和核心阵地的,合有碉堡阵三千八百个,半永久性的掩体调堡一万多座,这样规模庞大的现代化防线,是任何轻兵器所无法突破的。
工事的确筑得不错,阎锡山看了阵地,满有信心地认为“至少可以守一年”
。
经国把它当作“东方的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的大军,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吃了败战,以至一蹶不振。
蒋纬国的装甲兵也开到了上海加强守军的防御力量。
蒋先生自己指挥军事,政工方面的事务,交给经国,经国成为实际上的政治部主任。
他说:“成败在此一举,我们必须全力来应付危难。”
共军对上海的进攻,大致的两个阶段。
五月十五日.攻克罗店、浏河、月浦、杨行等重要据点,楔入国军阵地。
东路纵队,攻占川沙西北的顾家路镇,续向高桥挺进。
十八日,占领了川沙东北的林家码头,这是第一阶段,共军的战略,旨在缩小包围圈,消灭外围据点。
于是汤恩伯告诉经国,浦东方面没有把握,社会秩序是否紊乱,殊不可知。
结论:“只有尽心力而为之”
。
二十三日晚间,汤的预言说中了,浦东的堡垒线全被攻破,二十四日浦东尽失,共军于周浦以西渡江,直迫市区,西南市郊的阵地,虹桥、徐家汇等同为共军掌握。
曹聚仁说得很有趣:“共军几乎没有碰到过什么坚强的战斗,那些碉堡线的防御也等于零;有几处,都是国军送了钥匙,开了大门迸来的。
这便是国军战史上最精彩的表演。”
上海的最后失陷,是五月二十五日晚上,那些耗尽民脂民膏的“马其诺防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