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地名可以推测出来。
由于地处三省通道,自然这里就会形成为一个集贸商业区,至今这里遗留有旧时的商业街遗迹,不过没人指点,是绝对辨认不出了。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通往“照金”
、“马栏”
、“延安”
的要道,红军和八路军都曾在此设立过交通站。
1932年我党领导的甘肃“两当兵变”
失败后,□□在转赴渭北开展革命工作时,就曾在柏社村居住过,其窑洞已修缮一新。
又因它拥有的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展示出一种独特的生土建筑和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从而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
和“生土建筑博物馆”
之美誉,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节目在此地录制过介绍地坑窑的片子。
你能想象到是怎样一个地方?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就是是地坑式的窑洞,人称地窑村。
这种窑洞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在土坑四壁掏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地坑窑和普通农家院没区别,但是人家在平地它在地下,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一个地坑就是一个院落,一个山林幽静的民居,一个田园式的自然景观,一户淳朴的人家。
地坑窑院这种生土建筑形态已经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
君豪爸爸看完之后,立刻回复月牙儿:“很好,很好,这样的资料,多收集。
精致、精彩的小文文,来者不拒。”
月牙儿看到这样的回复,很开心。
作者有话要说:窑洞文化,震惊中外,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国际友人拜托中国朋友给自己寻找关于窑洞的研究资料和图片。
没想到,没有等到这位国际友人来开发,我们中国人自己已经开始行动,自觉自主地开发起来,成为水泥钢筋城市者们的精神家园。
第61章生日礼物
月牙儿这个人,开心了,信心满满。
收集了很多篇博文,都是和窑洞相关的,将博文附带的图片编辑成文件,分类存放在文件夹里。
有柏社窑洞,有陕北窑洞,有渭北民俗文化生态园的窑洞,有红军住过的窑洞,有国际友人关注的窑洞等等,分类细致明了。
君豪爸爸欣赏着月牙儿收集的窑洞图片,再看看君豪妈妈要去旅游的地方的图片收藏,连连点头,小月这孩子可靠啊。
君豪妈妈看到了这些个图片,标注详细,介绍也细致,有的资料和图片已经上升到了窑洞文化的层次。
君豪妈妈也是满意地点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